9月5日,在“技能照亮前程·勞模工匠領航”的醒目標語下,大國工匠陳建林大師走進安徽新華高級技工學校,與師生開啟了一場關于技能報國與匠心傳承的深度對話。此次活動嚴格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在技工院校開展2025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課活動的通知》要求,以“立德樹人+技能報國”雙主線,通過勞模精神浸潤、工匠技藝傳承與德育品行培育,為千余名新生扣好職業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講座以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長任睿部長《聚科技之力 創未來之能》報告開端,她從生動案例出發,揭示了“人造太陽”裝置研發、量子計算突破等重大成果背后,是數萬名技工與工程師在精密儀器前千萬次校準的堅守。她表示,現代制造業對技工的要求已從單一技能轉向“T型”人才結構——既有專業深度的“豎線”,又具知識廣度的“橫線”。這種變化印證了技工教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前瞻性,也為在座學子指明了“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多元路徑。
當陳建林大師走上講臺時,全場自發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位參與過EAST裝置18萬次實驗、ITER項目關鍵部件制造的“大國重器守護者”,用樸實的語言解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在托卡馬克裝置內,0.01毫米的裝配誤差就可能導致實驗失敗。我們的工作,就是用雙手托起人類對清潔能源的永恒追求。”
從大別山軍工廠的學徒到國際聚變界的“中國名片”,陳建林的人生軌跡詮釋了技工教育的時代價值。他特別提到,在EAST裝置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團隊中既有中科院院士,也有他親手帶教的技校畢業生。“在科技攻堅的戰場上,沒有學歷的高低,只有責任的輕重。”這句話也為臺下許多學生點燃職業自信。
“我們把‘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納入德育教育之中,通過技能文化節、勞模班會、專題講座等活動,培養學生‘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情懷。這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不僅讓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校園落地生根,更希望構建起‘技能學習+品德修養’的育人閉環。”學校德育中心負責人楊英明如是說。
正如智能制造專業新生王同學的筆記所述:以前覺得技工就是擰螺絲,現在明白我們是在制造“改變世界的機器”。這句話,恰是這堂開學第一課最生動的注腳——當技能教育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當工匠精神與青春夢想交相輝映,新時代技工教育正書寫著“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嶄新篇章。